随着我们社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,人们的生活也越来越好,在物质上充足之后,人们逐渐开始把更多的眼光和精力聚集到对子女的教育身上,家长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更加优秀,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一个好的未来。
但是在父母教育孩子的过程中,其实藏着许多小误区,这些小误区也是很多家长平时没有注意到的,因为身边的人很多都是这样教育孩子的,甚至教育出来的孩子有的也的确是很优秀,但实际上长此以往有可能害了孩子,让孩子的进步变得迟缓,表面上孩子风风光光,实际上在内心里孩子对父母充满着排斥感。
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更好的教育孩子与孩子交流呢?那就是注意我们教育中的一些误区和小陷阱,以下几个误区家长们可千万不要掉进去了。
一、中国有句老话叫:“养儿为防老。”
不少家长现在也是这么认为的。为什么要生孩子呢?不就是为了自己老了之后有个人照顾自己,给自己养老。随着二胎、三胎政策的开放,不少家长也认为孩子越多,自己老了越有保障。
但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大的误区。孩子再多,教育跟不上,等于白养。
我们不难看到这样的新闻:九旬老人独自生活,五个子女对老人不闻不问。
因此,我们应转变自己的观念,养儿并不是为了防老,而是为社会培育人才,是责任和义务,是自己生命的延续。
我们要认识到,孩子并不是自己的私有物品,他们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自己思维、意识、性格的社会人,是独立的人,而不是家长的附属品。他们应该有自己的选择,自己的人生自己的意志。
那么有人会说,那养儿不为了防老,那我们老了以后怎么办?我想说,真正教育成功的孩子并不是被从小灌输“养儿防老”这个观念的,而是他内心认识到这一点,也把赡养父母当做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去进行的,当你的教育成功后,孩子自然而然也会明白这个道理,因为在他们心中赡养父母并不是观念所迫,也不是别人强加的,而是自己应该去做,也必须去做,更是要好好做的一件事情。
二、其实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有一个共性,就是不相信孩子,对孩子缺乏信心。其实家长的担心也是可以理解。毕竟孩子现在还小,明辨是非的能力比较差,家长就怕像小树苗一样的孩子稍有不慎就长歪了。家长们往往认为,自己是“过来人”,经历过的事情多,希望自己能给孩子一些引导,这样的想法是每个家长都会有的,但是过多的干涉反而会适得其反。
作为家长,首先我们要学会相信孩子,如果自己都不信任自己的孩子,还怎么指望别人能相信他呢?他自己也不会相信自己,久而久之就会失去自信心了。
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避免这个误区呢?
在平时和孩子交流的时候,尽量多听听孩子的意见和想法,要想孩子自己能够处理好和解决好自己的问题,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错误,那么这个结果也要让孩子自己去承担。
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明白,我所做的每一件事情,都是我自己的决定和选择,做错了我就必须要有承担的责任和勇气。对孩子减少把控和干涉,既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,又能锻炼他的责任感,家长也跟着少操心,何乐而不为呢?
三、我们中国是一个泱泱古国,中华传统文化即使到现在也对我们影响深远,在我们古代的社会,十分的注重地位和辈分,对于长辈必须毕恭毕敬。
这本是一个我们中国古老文化的优秀传统,但有些父母却把这个“尊老”的传统美德用在了不该用的地方,许多家长常常会用自己为人父母的身份去压制孩子,我们古老的文化讲究的是尊敬,而不是唯命是从。
因此在现在,很多家长常常在和孩子交流的时候,用我是爸爸、妈妈这样的口吻去命令孩子,久而久之孩子会觉得无法和父母正常沟通和交流,认为自己是被压迫的,有一些性格温顺的孩子会默不作声,但内心会更加自卑,而有一些性格比较叛逆的孩子则会产生逆反心理,你越不让我做的事情我越要做,我就是要挑战你的权威去证明自己,常常会去做一些极端或博人眼球的行为,一不小心就酿成大祸。
四、我们在平时常常会听到有些父母对孩子说:“我都是为了你,你还有什么不满足?”
还记得有一次在商场里,看到这样一对母子,孩子手里拿着一个精品玩具,但脸上的表情却十分失落,这时候我听见孩子的母亲在孩子身边喋喋不休地说到:“我们都是为了你,为了给你买个玩具,花了多少钱,我连个衣服都不舍得买,全花在你身上了,你可得听话,你要争气,可不能辜负爸爸妈妈对你的付出。”
这样的话看似很平常,但实际上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巨大的伤害。让孩子认为自己不配得到好的东西,都是因为自己,父母才过得这么辛苦,自己所得的一切都是有条件的,这样即使得到了玩具,孩子的心里也是有压力的。
作为父母,我们深深地明白,孩子的出生与否不是他们自己能选择的,我们既然把他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,就有责任有义务去抚养他们,抚养并不仅仅指在物质上给他们吃喝穿戴,更包括孩子的精神世界。
可怜天下父母心,父母都是怀着一番好意去为孩子奉献付出,但千万切记,不要让自己的好意成为了伤害孩子的利刃,学会避免这几个教育误区,让家长与孩子更亲近。